6月2日,華為正式發(fā)布覆蓋手機等移動終端的HarmonyOS 2,僅僅一天后,中信銀行信用卡就宣布推出了搭載HarmonyOS的創(chuàng)新應用,包括中信銀行信用卡“HarmonyOS原子化服務”,以及信用卡行業(yè)首批HarmonyOS原生APP——動卡空間APP V1.0版。
中信銀行信用卡的做法,毫無疑問是信用卡業(yè)務在過去積極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再次進行的用戶體驗迭代升級,直接表現出信用卡業(yè)務當下敏銳的數字化革新理念。
而事實上,如果從雙方合作的歷程看,這次創(chuàng)新應用的上線,對整個行業(yè)也有象征性意義,那就是金融科技“無感化”體驗進階正在拉開大幕,未來我們或許要用全新的方式來審視金融科技在面向用戶時應當體現的價值。
移動互聯(lián)網帶來的金融服務體驗,仍需“高位再進化”
金融科技過去所展現的面向用戶的服務體驗,往往都基于舊有的以手機為唯一主體的移動互聯(lián)網。不得不說,一機走天下,確實方便了很多用戶的生活,金融服務的體驗在移動互聯(lián)網狀態(tài)下已經十分成熟。
只不過,當大眾逐步習慣了用手機享受金融服務的方式后,一些體驗上的不足也逐步暴露出來。
最典型的,是通過手機享受某些服務,或者支付,仍然有一定的繁瑣過程,打開APP找到某個角落里的功能,或者亮出二維碼、掃二維碼等,并不能算極簡式的體驗,而在當前的移動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這可能已經算是能做到的最好的了。
而從本質上看,因為各種步驟的存在,用戶對金融科技的體驗感受,仍然是“有意識的”,需要通過手機的操作來實現,用戶會特意知道“我在使用、我在享有XX功能”,金融科技服務是一個日常相伴的存在,需要主動“召喚”。
而如果從中信銀行信用卡上線的鴻蒙創(chuàng)新應用來看,金融科技的體驗就開始走出另一條路子:推動場景金融的體驗走向“無感化”——隱藏在場景中,客戶在需要金融產品的時候,金融服務就出現了,不刻意強調,但又實現了深度的金融科技服務。
這種無感化,使得金融科技服務內化到了用戶日常工作生活中,融為一體,以極簡甚至0操作的方式,讓用戶甚至不必要刻意去關注“我要使用某服務”就能快速實現對應的功能。
如此,金融科技就真正成為大眾生活一部分,成為一種內秉的生活方式,而不再只是一種額外的“服務”。
而完成這種轉變,僅靠金融科技服務提供方的積極探索是不夠的,還需要對移動互聯(lián)網變革的力量,中信銀行信用卡與華為的合作就是如此。早在2015年9月,華為Mate S上就已經部署了Huawei Pay,中信銀行信用卡成為業(yè)內首家支持Huawei Pay功能的銀行;2020年,中信銀行再次與華為合作,聯(lián)手發(fā)行聯(lián)名信用卡中信銀行Huawei Card,這是一張結合華為場景打造的“手機里的信用卡”,使信用卡真正脫離了對實體卡片的依賴;2021年開始,中信銀行信用卡根據鴻蒙分布式開發(fā)特征與萬物互聯(lián)的生態(tài)建設目標來打造場景化服務,重新打磨其線上服務。
而從現在發(fā)布的這些創(chuàng)新應用看,“無感化”是中信銀行信用卡在鴻蒙環(huán)境下呈現的金融科技服務體驗的首要特征,無論是碰一碰買券、買單,還是即將上線的跨設備支付,都在利用新的操作環(huán)境進一步減少用戶的動作,讓操作體驗無限接近零感知。
而回過頭來看,中信銀行信用卡與華為的合作,同樣是其“無界開放”理念的一種深化,以生態(tài)化的建設姿態(tài),在金融科技領域先人一步進入鴻蒙生態(tài),也瞄準移動互聯(lián)網下一站——物聯(lián)網時代,做最原生的體驗。
三個“全”,中信銀行信用卡推動金融科技完成“無感化”場景體驗躍遷
從具體的做法來看,中信銀行信用卡上線的鴻蒙創(chuàng)新應用,以三個“全”的方式,推動著金融科技完成“無感化”場景體驗的躍遷。
全要素:形成金融科技體驗的兩套閉環(huán)
要讓用戶的體驗“無感”,最直接的任務是將用戶在場景服務中所能接觸到的所有元素考慮進來,通盤謀局為用戶打造一個自然而然、一點也不刻意的服務過程。
因此,必須完成兩套閉環(huán)動作:
設備、軟件與服務要形成閉環(huán),用戶的設備、提供服務的軟件、具體的服務,相互協(xié)同降低用戶對金融科技服務的“刻意”感;
場景終端制造商、應用服務商、運營商、商家的閉環(huán),在用戶不經意的消費背后架起一個全方位支撐的平臺。
此次中信銀行信用卡的鴻蒙創(chuàng)新應用就體現了這些特點,例如其本地生活FA(FA功能,即鴻蒙的原子化服務),免下載安裝,用戶通過搭載鴻蒙的手機“碰一碰”特定的臺牌標簽,則直接拉起商戶端頁面,實現極簡買單、極簡買券流程(背后是“e筆付”服務)?,F在,該應用已經在北京、上海、深圳、鄭州四個城市展開第一批落地應用,預計超過500家門店的收銀臺將擺放帶有NFC專屬標簽的臺牌,這背后離不開中信銀行信用卡過去所積累的商戶等資源要素。
此外,即將上線的消費支付應用,依托于鴻蒙萬物互聯(lián)的跨設備能力,還支持跨設備協(xié)同登錄、設置,通同一個賬號下過手機端完成操作,手表端可直接進行支付,這種多設備的閉環(huán)考慮,無疑將使得用戶對“設備操作”的感知進一步下降。
全鏈條:在用戶“定位”越來越精準后,消解隨之而來的用戶抵觸
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金融科技提升用戶體驗,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通過大數據分析能力,對用戶的精準洞察,能夠推送盡可能滿足用戶需要的服務類型,實現更好的轉化。
但是,隨著各種“精確觸達”常常出現在用戶世界中,抵觸情緒開始在移動互聯(lián)網蔓延,對各種服務推送的質疑聲不絕于耳。從金融科技服務來看,這也意味著用戶對服務的感知過于濃重,甚至產生反感。
因而,“無感知”金融科技體驗,必須在鏈條上進一步考慮,即除了過去對用戶洞察更準確外,還需要消解用戶抵觸,讓服務的過程自然而然,而不是有外部的強加感。
可以看到,中信銀行信用卡長期以來的服務都面向精確客群,也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的渠道資源進行流量共享、能力互補以實現更好的場景營銷,其以信用卡權益為紐帶、整合各合作伙伴優(yōu)勢服務的服務定制做法贏得了用戶的普遍認可。
現在,在鴻蒙創(chuàng)新應用這里,用戶獲取服務的過程又進行了優(yōu)化,例如本地生活場景應用,除了NFC碰一碰拉起服務,還可通過鴻蒙的智能推薦,以富信息卡片的樣式推薦給用戶,全程沒有強加感,自然而然完成。而即便是對“業(yè)績”十分重要的申卡應用,基于客群偏好智能推薦卡之外,中信銀行信用卡還大大簡化了申卡流程,打造出智能申卡體驗。
可以說,找得到、留得住、有轉化的全鏈條閉環(huán),是“無感化”金融科技體驗的重要價值之一。
全維度:構建“生活+金融”生態(tài)圈,讓金融服務內化于生活方式
此次中信銀行信用卡還上線了一個APP,即動卡空間(鴻蒙版)APP V1.0版本,這是目前鴻蒙生態(tài)下功能最齊全的信用卡APP ,它聚合了不同的“HarmonyOS原子化服務”輕應用,并覆蓋了全部信用卡的基礎服務,包括申卡、開卡激活、查賬還款、額度管理、積分管理、分期服務、信收付、生活服務等。
可以看出,中信銀行信用卡為鴻蒙環(huán)境做了最充分的準備,流暢“無感化”體驗背后,其一直在打造的“生活+金融”生態(tài)圈也在進行延伸。
在覆蓋用戶金融生活的方方面面之后,除了操作上的“無感”,用戶對金融科技與生活的結合也將實現“無感”——金融科技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都沒必要刻意去關注,想要金融服務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有、自然而然就完成了。
可以料想的是,中信銀行信用卡下一步在鴻蒙創(chuàng)新應用方面,還會納入更多的能力,不只是支付、辦卡,還有更多生活中的金融服務將實現“無感化”。
金融科技與物聯(lián)網相互成全,但最終用戶是受益者
如果說當前中信銀行信用卡鴻蒙創(chuàng)新應用還只是一種生態(tài)和終端的延展布局,那么未來,在鴻蒙專業(yè)服務物聯(lián)網的背景下,這些創(chuàng)新應用終將走入物聯(lián)網時代,擁有一套屬于物聯(lián)網時代的金融科技服務邏輯。
事實上,中信銀行信用卡作為同業(yè)首批擁抱華為鴻蒙生態(tài)的先行者,其鴻蒙創(chuàng)新應用,本身也是基于華為IoT萬物互聯(lián)生態(tài)體系進行的場景探索和服務構建,要打造的是基于多終端(1+8+N)基礎上的信用卡發(fā)卡用卡服務新體驗,將鴻蒙生態(tài)能力與信用卡的金融服務能力進行深度融合。
可以說,中信銀行信用卡在金融科技建設上的努力,與鴻蒙的物聯(lián)網理想,正在“相互成全”、相互推動。
而這種相互成全,從金融科技的發(fā)展來看,最終也是在成全用戶,通過金融科技與物聯(lián)網的生態(tài)融合,打造智能、流暢、有溫度的金融服務體驗。
從這個意義上看,此次中信銀行信用卡上線鴻蒙創(chuàng)新應用也可以看作是一個重要行業(yè)發(fā)展節(jié)點,物聯(lián)網時代的金融科技體驗值得期待。
文 | 曾響鈴
來源 | 科技向令說(xiangling0815)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此內容為【科技向令說】原創(chuàng),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
申請創(chuàng)業(yè)報道,分享創(chuàng)業(yè)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chuàng)業(yè)新機遇!